后记(2 / 2)
而我最早接触的知识就是,太阳就是个氢气球,打一开始我就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这些气真的能聚在一起吗?第二,多少氢气才能烧几十亿年这么久。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了好多年,最后发现,黑洞不就有巨大的引力吗,吸入的气体和尘埃,乃至星体不就是能量源吗,总不可能吸进去的东西就都不见了吧,而它又拥有压缩物质的能力,足够产生核聚变,这不就契合了产生恒星的基本要素吗?所以最后我更愿意相信,大部分恒星诞生于黑洞,小部分的形成方式也许真就是像目前理论说的。
再比如宇宙膨胀理论,起初我接触到这个理论时只觉得挺好玩的,后来开始思考时提出了个疑问——如果我能造宇宙,这样的超级膨胀功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其实从第一感观来说,这看上去更像是在浪费空间,以及给整个宇宙加个特效,让它看上去更别致(别扭),所以我也产生了不小的怀疑,再看这个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是“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于是根据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常识联想到天体本身的质量和受引力作用的大小都有可能影响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速度,那这种天体之间距离差的产生方式也可以发生在星系与星系之间吧?最终,我也没相信宇宙膨胀理论。
除了这些,自己还思考、想象过微观层面的东西,这种思考和想象本身就是很有乐趣的,而这个故事最终就诞生在了这些想象和思考中。
也许等像我这样喜欢瞎想宇宙的人变得极为普遍时,有一天就真能参透宇宙的本质吧,不过毕竟现在社畜一大堆(包括我),没几个有空闲去想这些(我就是那零星几个中的一员),但仍期待那一天。
第二卷——无名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