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50章 志愿军的27个军

第50章 志愿军的27个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抗美援朝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从参战国数量上说,我们一方只有两个国家就是中朝,而对方却有17个国家,这是国家数量上的不对等。还有一层不对等,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差不多也是传统列强,大部分都加入了敌对阵营。而中朝两国却穷得叮当响,还刚刚从战乱中结束不久。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把南朝鲜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可惜美军在仁川登陆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军队,使朝鲜战争迅速发生逆转,美国也往我国东北地区投下炸弹,因此我国为了保家卫国和帮助朝鲜人民军,我国组建了志愿军。

抗美援朝是从1950年10月19日首批部队秘密入朝开始,到1953年7月29日双方代表团在板门店举行停战协议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直到1958年10月26日为止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

志愿军以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洪学智任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6个兵团(即第3、第9、第13、第19、第20、第23兵团),陆军27个军外加一个师,85个师入朝作战(不包括航空兵和铁路兵等)。

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是在1950年10月,就是以13兵团为基干的东北边防军,下辖第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和66军等6个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配属部队,总兵力约30万人。

13兵团入朝就发起了第一次战役,击退了已经进至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在边境地区站稳了脚跟。

第二批志愿军是1950年11月入朝的第9兵团,下辖第20军、26军、27军等3个军,总兵力约15万人。

9兵团原定是作为渡海攻台的主力,所以9兵团的3个军都是下辖4个师,比一般的军要多1个师。可谓兵强马壮。

9兵团入朝的时间要比计划的提前,因为当时东线“联合国军”进展较快,而且和西线“联合国军”主力被狼林山脉阻隔,中央认为这个打击东线“联合国军”的绝佳战机,所以才要求九兵团提前紧急入朝,投入东线战场,发起长津湖战役。

也因为提前入朝,原先在东北换装的计划被仓促取消,导致九兵团在后勤保障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作战,出现大量因为冻饿导致的非战斗减员。

而13兵团则在西线发起清川江战役,东西两线的作战共同组成了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果最大的战役,迫使“联合国军”从清川江流域败退200公里,一直撤到三八线。

第三批志愿军是1951年2月入朝的第19兵团,下辖第63军、64军、65军等3个军,总兵力约12万人。

第四批志愿军是1951年3月入朝的第3兵团,下辖第12、15军、60军等3个军,总兵力约15万人。以及还有一个直接隶属于志愿军总部的第47军(约4万人)也是在1951年3月入朝。

随着19兵团和3兵团入朝,使得志愿军总兵力达到76万人。

因此志愿军雄心勃勃地发起第五次战役。

但此时“联合国军”通过前四次战役,已经逐渐发现了志愿军在后勤方面的“软肋”,也就是前线部队只能依靠自己随身携带的补给,维持大约七八天的作战消耗。也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磁性战术”和特遣队反击,使得志愿军受到了不小损失。

第五批志愿军是1951年6月入朝的第20兵团,下辖第67军和第68军2个军,总兵力约9万人。二十兵团入朝之后,志愿军总兵力达到了5个兵团17个军(1950年4月,第66军奉调回国),加上配属的炮兵、工兵、铁道兵等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人。

这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峰值。

另外,还有1951年9月的第23兵团,下辖第36军和第37军2个军,总兵力约5万人。

不过,23兵团一直在后方担负修建机场的任务,并没有到一线参战。而且到1951年11月就回国了,在朝鲜前后只有三个月。所以,在有些资料中,并没有将23兵团列入志愿军作战序列。

从1952年开始,实行轮换参战。

1952年,有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和第16军等4个军入朝,其中,第23军1952年9月入朝,1958年3月回国;第24军1952年9月入朝,1955年10月回国;第46军1952年9月入朝,1955年10月回国;第16军1952年12月入朝,1958年4月回国。

同时,第42军和第20军于1952年10月回国。这样,1952年10月,志愿军在朝鲜共有19个军,加上配属的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总兵力约115万人。

1952年入朝的4个军,先是担负东海岸防御任务,1953年调到正面参加防御作战,并参加了1953年反登陆准备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

1953年有第1军、第54军和第21军等3个军入朝参战,其中第1军1953年1月入朝,1958年10月回国;第54军1953年2月入朝,1958年7月回国;第21军1953年3月入朝,1958年7月回国。

1953年7月就停战了,所以1953年入朝的3个军参战时间只有几个月,3个军都参加了1953年反登陆准备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其中,54军和21军还参加了金城战役。

第1军是最晚回国的一个军。

到1953年7月停战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总共有23个军,加上配属的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总兵力约135万人。

这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兵力的最高峰值。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步兵,包括修建机场的23兵团,总共6个兵团27个军。作战部队为25个军76个师,总兵力约240万人,占当时解放军全军34个军108个师的70%。

除了步兵军,还有其他一些军兵种也派部队入朝参战,首先是炮兵。先后共有10个炮兵师共46个炮兵团入朝参战。分别是炮兵第1师、第2师、第7师、第8师、第10师、第11师,火箭炮第21师、第22师,战防炮第31师、第33师。

志愿军炮兵基本上以师为单位入朝,作战时则以团或营为单位配属各兵团或各军。

高射炮兵先后有野战高射炮兵5个师又64个独立营,城防高射炮兵21个团又10个独立营、2个对空监视团、1个雷达营、5个探照灯营参战。

5个野战高炮师是高炮第61师、第62师、第63师、第64师和第65师;野战高炮师和城防高炮部队主要用于掩护铁路重点桥梁和铁路运输,野战独立高炮营主要用于掩护炮兵阵地和军级以上指挥所。

装甲兵先后有9个坦克团入朝参战,即坦克第1团、第2团、第3团、第4团、第5团、第6团、独立坦克第1团、独立坦克第2团、独立坦克第3团。另外,坦克第53团徒手入朝,但没有参战。

志愿军的装甲兵部队是从1951年3月开始入朝,7月开始参加作战。

志愿军每个坦克团下辖3个中型坦克连,1个重型坦克连,1个自行火炮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装备30辆t-34-85中型坦克,6辆IS-2“斯大林”重型坦克,4辆ISU-122自行火炮。参战的坦克总数大约是270辆重型坦克和50辆重型坦克,约占当时解放军坦克总数的30%。

工兵先后入朝参战的共有15个团,即工兵第3团、第4团、第6团、第7团、第8团、第9团、第10团、第12团、第14团、第15团、第16团、第17团、第18团、第21团、第22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工兵部队共新建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维护公路9600余公里;新建桥梁1100余座,总长6.3万余米;构筑坑道的土石方量28.5万多立方米,构筑指挥所、人员掩体和掩蔽部1.6万多个;排除地雷和定时炸弹6.3万余枚,修建飞机场120余万平方米,建造仓库、医院病房、营房等5.4万余座。

铁道兵先后入朝参战的共有10个师又1个团,其中铁道新建部队6个师,铁道工程第5师、第6师、第7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1952年12月至1953年1月先后入朝,担负铁路新建任务。

还有铁道抢修部队4个师又1个团,铁道兵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和和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这4个师又1个团于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先后入朝,主要担负铁道抢修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与朝鲜军民一起,共抢修、抢建、复旧正桥128.88公里,便线便桥127.79公里,线路1003.3公里,车站股道161.13公里,隧道122座次,给水310站次,通信线路2.03万余公里。

使朝鲜北部铁路通车里程由志愿军入朝时的107公里延长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与其他部队共同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使得“联合国军”针对志愿军后方铁路线进行重点轰炸的“绞杀战”宣告破产。

此外,还有公安部队的公安第1师和公安第18师共2个师11个团先后入朝参战,担任后方剿匪、警卫、物资押运、装卸和防空哨任务。

1950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时,中央军委就决定组建志愿军空军参战,而当时解放军空军只有3个航空兵旅(后改称航空兵师),因此在年底前又紧急组建了5个航空兵师。

1950年12月,歼击航空兵(旧称驱逐机)第4师(简称空4师)进驻安东(今丹东)机场,在苏联空军带领下进行实战锻炼。

1951年3月,成立了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和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由刘震任司令员(后由聂凤智代理司令员)。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先后有歼击航空兵第2师、第3师、第4师、第6师、第12师、第14师、第15师、第16师、第17师、第18师等10个师21个团参战,作战飞机包括大约60架拉-11和550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784名。

另外,轰炸航空兵第8师、第10师等2个师(实际参战28架图-2轰炸机),为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攻占位于西朝鲜湾的大和岛等岛屿,在1951年11月里三次出动,在歼击机掩护下轰炸大和岛,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如果说对于志愿军的陆军和空军大家还比较熟悉,但是要说志愿军海军,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向朝鲜战场派出海军是在阵地战阶段。

195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派出鱼雷艇部队、水雷部队、岸炮部队入朝,参加西海岸防御。海军参战部队由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领导,并设立志愿军海军前线指挥所,由鱼雷快艇学校政委朱军负责。

1953年1月第一批进入朝鲜的海军部队是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派出的测量队,有陆上、海上两个测量队。

1953年1月,海军淞沪基地参谋长孙公飞率领布雷部队先遣人员到达朝鲜,3月,布雷队主要人员到达朝鲜。另外,海军岸炮2个连也于4月到达朝鲜,这2个连是来自青岛基地和淞沪基地的1个岸炮连,装备4门130毫米岸炮和4门100毫米岸炮。

本来鱼雷快艇第31大队18艘鱼雷快艇也准备入朝参战,但由于朝鲜没有鱼雷艇补给设施,最后没有入朝。

综上所述,志愿军陆海空军部队,再加上志愿军总部机关、各兵团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的保障部队以及各时期的补充兵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累计总兵力达290万余人。

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军一个集团军的人数在四万多到五万多不等。

毕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可是受够了军队缺编的苦,尤其是工农红军的早期阶段和长征期间,我军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我军当时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大编制小兵团”成为了我军的常态。

我国军队在进行现代化改革之前,一个集团军一般下属3个师,一个集团军的满编人数也应该是3万多人。所以一个师的编制应该是1万多人。

然而在困难时期我军一个师的人数长期在6千到8千左右,在长征和工农红军早期阶段一个师不到两千人是常态。甚至工农红军刚组建时,第7集团军才72个人,可见当时我军所面临的困难。

不过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大陆东部基本统一,国家的运行效率、凝聚力和动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让我军终于开始了大量扩军。在抗美援朝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我国的军队规模达到了新中国历史的巅峰,为627万人。

如此巨大的规模我军的编制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所以我军各集团军在当时不仅仅是满编,而是处于超编状态。正常情况下我军一个集团军的编制应该是3万多人到4万人,但在抗美援朝期的中前期阶段志愿军集团军的编制就没有低于4万人的队伍。

在这27个军中,第47军以人的数量位列所有军的兵力第一,这已经达到了两个集团军的规模。最终第47军也取得了毙伤俘敌余人的优异战绩。

第36、37两个军负责抢修机场和警卫任务,所以只有多得兵力,是所有参战军队中,兵力最少的两个军,但是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赫赫有名的“千岁军”15军和“万岁军”38军。他们的兵力并不多,15军人,38军人。但是他们的歼敌人数却超过了自己的兵力总数。15军歼敌人,38军歼敌人。

一直到了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编制人数才降到正常水平,但也仅限于降到正常水平。在抗美援朝中期的时候,我国因为国内的稳定和朝鲜战场上的优势,在国内对军队进行了精简化,因此抗美援朝后期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各军都处于满编状态,人数在3.6万到4万之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

1950年8月,野战军番号已全部撤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志愿军不是来自五大野战军,而是六大军区的部队,但人们还是习惯于以五大野战军来划分。

比较特殊的是华北野战军。

1948年5月1日,党中央正式在西柏坡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

5月20日,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

5月27日,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

华北军区成立后,原晋冀鲁豫第8、13、14纵队列入华北军区建制。

5月到7月,又以原晋冀鲁豫的二级军区太岳军区部队组建了第15纵队。当时,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军区下辖华北第一、第二兵团,全区部队42万余人,民兵110万余人。

1948年8月,组建了华北第三兵团。

从华北军区成立的初衷看,主要承担的是与傅作义和阎锡山部队作战的任务。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以地区命名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并规定了兵团、纵队、旅、团的番号。由此,就有了四大野战军的说法。

1949年1月15日,军委下达《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一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由林彪任司令员。

同时还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由聂荣臻担任司令员,作为直属军委统帅战略机动部队。

华北三个兵团直属军委指挥,用于战略机动,策应其他战略区的斗争需要。

1949年3月,中央机关迁往北京。不久,华北野战部队解放太原,华北再无大的战事,第十八、第十九兵团西调一野,仅留第二十兵团守卫京津重地。

各野战军下辖兵团如下。

一野:1、2、18、19和22五个兵团;

二野:3、4、5三个兵团;

三野:7、8、9、10四个兵团;

四野:12、13、14、15、21五个兵团;

华北野战军:20、23两个兵团。

19个兵团中21、22、23三个兵团是由原国军起义改编而成的,18和19兵团原来属于华北军区但后面划给一野了。

扶郿战役后,第19兵团与一野第1、第2兵团进军大西北,第18兵团与一野第7军南下剑门关,配合二野解放大西南,又转属西南军区。

四野南下后,留在东北的只有最后成立的第42军(东野5纵),解放后第42军原准备集体转业搞农业建设。朝鲜战争爆发后,高岗紧急将吴瑞林找来,当得知42军有5万人马,装备齐全,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下。

1950年7月7日,军委决定以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除该兵团位于中原腹地京汉铁路附近,便于调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13兵团是东北四野的老部队,熟悉当地情况,战斗力也强,更有利于执行新的任务。

不久,第13兵团紧急调往东北,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东北边防军由38军、39军、40军、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三个师,高射炮、工兵、战车等部队组成,共25.5万人,驻扎在鸭绿江畔。

当时,原准备再调46军去东北,林彪考虑46军正在剿匪,任务繁重,建议改调第50军,并说该军战力不输于46军。首批入朝的6个军中,除来自华北的66军,其余均来自四野。

第38军,军长梁兴初,后江拥辉,政委刘西元,下辖三个师,第112师师长杨大易、政委李际泰,第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第114师师长翟仲禹、政委李伟,入朝兵力4.4万余人。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3年7月10日。

梁兴初,此人是铁匠出身,一骨子不服输的狠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梁兴初率领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获得了肯定,在全军通令嘉奖38军为“万岁军”,从此以后38军名震天下。作为军长的梁兴初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39军,军长吴信泉,后张竭诚代任,政委徐斌洲,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5万余人。第115师师长王良太、政委沈铁兵,第116师师长汪洋、政委石瑛,第117师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3年5月7日。

吴信泉,他在1950年刚入朝鲜时,率领39军打赢了云山之战,几乎全歼美军,令西方媒体大吃一惊,就连麦克阿瑟也称吴信泉是“可怕的敌人”。在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8万余人。第118师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第119师师长徐国夫、政委刘光涛,第120师师长罗春生、政委张海棠。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3年7月。

温玉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40军多次击败美韩联军,据战后统计,40军共消灭敌人4万多人,自身伤亡两万多人,凭借出色的战功,温玉成在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三个军,是解放战场上,第四野战军最精锐的部队,被称赞为四野的三把利刃。

除了这三把尖刀外,在1950年,还有第42军、第66军、第50军也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5万余人。第124师师长苏克之、政委季铁中,第125师师长王道全、政委谭文邦,第126师师长黄经耀、政委车学藻。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2年10月30日。

吴瑞林,他率领42军在第一次战役中与美陆军第一师展开对决,歼敌一千人,在后来的战役中42军协助友军多次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6军,军长萧新槐、政委王紫峰,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96师师长杨有山、政委智生元,第197师师长成少甫、政委钟炳昌,第198师师长宋玉林、政委黄连秋。入朝时间1950年10月25日,回国时间1951年4月10日。

肖新槐,是华北军区的将领,第66军是华北战场第一个入朝作战的军,打得一次比一次好,打得很辛苦,越战越强。肖新槐因为身体的原因,长期带病作战,肝胆管结石很严重,却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到大授衔那一年,肖新槐不得不免职休养,虽然如此,他仍然被授予中将。

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3.3万余人。第148师师长赵鹤亭、政委陈一震,第149师师长陇耀、政委金振钟,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委李冠元。入朝时间1950年10月26日,回国时间1951年4月12日,入朝时间1951年7月,回国时间1955年4月19日。

曾泽生,这是一支原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接受改编成为第50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支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平平的军队能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色,让敌人害怕。50军参加过大小和岛空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歼敌一万多人。作为军长的曾泽生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三个军,在解放战场上的综合作战能力,以及立下的战功,比不上第38军,第39军,第40军。但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援朝战争中,42军,66军,50军都发挥了很重要作用,他们在各自军长的率领下,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尤其是第42军与第50军战绩最佳,成为志愿军十大王牌军之一。

当时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粟裕因病未到位,副司令肖劲光和副政委肖华因事不能前来,这样,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整个东北边防军的各项工作和准备,就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临时统一组织和指挥。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7月7日我们研究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再到10月19日入朝,满打满算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25万大军入朝作战,竟然在这短短的三个月内便基本完成了一切准备。这在现在想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想象的。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10月,结束的时间是1953年7月,前后共计两年零九个月。在这两年零九个月的援朝战争中,人民志愿军参战的兵力达到135万。同时,投入的常规作战部队,不包括航空兵和铁道兵,共有27个军,而且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的精锐之师。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参战部队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第一批参战的志愿军第13兵团,共有6个军,分别是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第66军。

第一次战役,40军首战两水洞,39军云山攻歼打败美骑兵第一师,这两个军表现最好。另一大主力第38军因为情报失误,错失战机,之后又忙着打小仗抓俘虏,耽误了向敌后穿插断敌退路。虽然抓的俘虏最多,但战后受到彭总的批评。

第42军在东线阻击,先抗击南朝鲜军,继而抗击美陆战一师。在美军的强大火力下阵地丢失,但随后又顽强地恢复阵地,打得也不错。

第二次战役,第39、40军表现依然亮眼,第42军中规中矩,最高光的是第38军,打出了“万岁军”的光荣。

38军在第一次战役后受到狠批,但是第50军在前两次战役的表现,是批评都懒得批评。

此前,第50军经过精简整编,部队由5.8万余减至3.3万余人。1950年9月下旬,接军委令,50军紧急收拢分散在湖北执行剿匪、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的部队,乘车北上。抵达东北后,根据东北军区命令,当年不参战,武器上交,全军成建制地改为炮兵。10月24日晚10点,接高岗急令,马上恢复原装备,即刻乘派来的火车赶赴鸭绿江。

第一列火车刚到集安,在没有地图、没有翻译、没有向导、没有进行动员、没有供给准备的情况下,又接令紧急过江。10月29日,第50军到达指定地域,担任志愿军预备队。由于敌人大部已被友军打垮,敌军溃退,50军在第一次战役并未有太大表现机会。

第二次战役,第50军行动迟缓,兵力不集中,数次放跑了敌人,错过了歼敌机会。

第50军的问题,除了是起义部队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准备仓促。该军10月初到东北后并未编入志愿军序列,而是归东北军区指挥。就是在需要一个军掩护安东后方交通线并担任预备队时,军委也是从千里之外调来了正在搞生产的66军。

大军南下时,因要进入湖北、四川等山区作战,50军原有的一个榴弹炮营做了轻装处理。进入四川作战期间,四野首长明确指示,要将缴获的装备物资尽量让给一野、二野的老大哥部队。回师湖北后,又将缴获的一些火炮交给三野部队用于解放舟山群岛。因而,第50军的火炮不多。

除此之外,起义后多数起义军官和士兵多共2490人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9月毕业后仅有575人分回50军,其余分到四野其他部队。

当时,50军军事指挥员缺额很大,各级司令部的参谋人员缺编更大。军部缺副军长和副政委,3个步兵师缺2个师长、2个副政委、3个司令部副参谋长、2个政治部副主任、2个供给部长,团以下更不用说,很多基层指挥员是从起义士兵中刚刚提拔,缺少作战经验。

由于未来得及做动员就匆匆上了战场,加之是起义部队的因素,出现了畏敌怯战。此后,50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思想整顿,总部调蔡正国就任50军副军长,并调整了个别思想右倾的团以下军事主官。

第三次战役,表现最亮眼的是第39军116师突破临津江,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攻击行动。

第50军也打了翻身仗,一举歼灭了英29旅奥斯特来复枪团第一营,及配属的坦克部队四百余人,其中毙伤敌200余人,俘虏敌少校营长柯尼斯以下官兵227人,炸毁敌坦克和装甲车27辆、汽车3辆,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2门。

此外,美军第9装甲炮兵营也遭遇了50军149师的袭击,损失了4门40 155毫米自行火炮,不过这部分未列入50军此战的战果。

英军的编制很特别,每个步兵团两个营,其中1营在前方战斗,2营留国内整训。英军的一个步兵营有1400余人,相当于一个小团。此战歼敌人数不到一个营,击毁坦克装甲车辆和火炮不足一个坦克营但远超一个步兵营,因而,此战第50军歼灭的可说是一个英美混合装甲步兵营。

第四次战役,我军西顶东放。

西线由38军、50军和人民军一军团抗击美一军、美九军的进攻。50军表现依然不错。50军虽然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最终未能抵御住美军攻势,被迫撤至汉江北岸。由于损失过大,战后50军撤回国内整补,7月再次入朝,11月组织了四次渡海作战,收复朝鲜西海岸大小和岛等十余个岛屿。

独自留在南岸的第38军,打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东线主力发起横城反击战,39、40、42军表现都不错,但由于情报有误和过于轻敌,对砥平里的攻击,40、42军未能派出本军的主力师,仅39军派出的115师攻进美军主阵地,但孤掌难鸣,此战失利。

第五次战役,39军、40军配属9兵团作战,参加了第一阶段攻势,虽然是副攻,但表现都不错。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敌人不断增兵,为了应对第二次战役,志司急电派兵增援,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时轮将军率领的第九兵团麾下3个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部队番号分别是第20军、第26军、第27军。这3个军,都是来自第三野战军的王牌劲旅。

第20军,军长张翼翔、政委谭佑铭,下辖四个师,入朝兵力5万余人。第58师师长黄朝天、政委朱启祥,第59师师长戴克林、政委何振声,第60师师长彭飞、政委杨家保、第89师师长余光茂、政委王直。入朝时间1950年11月7日,回国时间1952年10月11日。

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5万余人。第79师师长兼政委肖镜海、第80师师长张铚秀、政委张英勃,第81师师长兼政委孙端夫,第94师师长邬兰亭。入朝时间1950年11月12日,回国时间1952年10月4日。

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下辖四个师,入朝兵力4.8万余人。第76师师长陈忠梅、政委曹普南,第77师师长沈萍、政委魏伯亭,第78师师长齐安聚、政委张健,第88师师长吴大林、政委龚杰。入朝时间1950年11月19日,回国时间1952年6月5日。

刚刚入朝参战的第20军、第26军、第27军,就参加了着名的长津湖战役。在极为寒冷的条件下,这3个军,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重创敌军王牌,取得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一战扭转了战场上的态势。

20军和27军为华野最强的两支主力部队,其中58师和79师为各自第一主力。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九兵团由于各种原因有点水土不服,但两个军仍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第20军58师攻击下碣隅里;第20军59师攻占死鹰岭地区,负责切断柳潭里与下碣隅里敌人之间的联系;第20军60师占领古土里以北两侧高地,负责阻援和阻击陆战一师逃离;第20军89师攻击社仓里的南朝鲜军第3师第26团。

第30军由地方部队升级,渡江战役前几乎没打过像样的正规战,撤编后下辖第89师加强给第20军,入朝后接替42军防务,打满二次战役全场。陆战一师被围后,社仓里之敌北援,89师顽强防守住阵地。

12月2日东线敌军撤退,89师展开追击,战至3日,歼美3师第7团第2营大部,生俘美军80余人,毙伤敌200余人。之后不断组织出击、阻击,11日,于水洞、龙水洞之间出击真兴里南逃之敌,击毁敌汽车30余辆,毙敌300余人。

12日,继续尾追南逃之敌,截获敌汽车60余辆,俘敌一部。作为志愿军最弱的部队之一,第89师是二次战役中,第20军表现最好的一个师。

第20军主力58师对下碣隅里展开攻击时已断粮,饥寒交迫,而敌人并不是之前估计的一个营,而是3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1个炮兵营,但仍进行了顽强攻击。由于敌坦克群阻击,战斗伤亡和冻伤减员较大,失去攻击力。第20军60师阻击古土里美军援军,围歼了英美联合特遣队,但是未能全部阻住援军,使得有约400敌军进入下碣隅里。

59师是20军表现最差的一个师,既未能歼灭死鹰岭之敌,又被敌打穿了德洞山阵地,导致柳潭里之敌与下碣隅里合兵一处,直接促成了陆战一师成功南逃。

在对柳潭里的攻击中,第27军79师独自攻击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展现了强大的攻击力。如果能够再往柳潭里调拨一个师或者两个团,柳潭里之敌将被歼灭。此外,配属27军的原32军94师表现也相当好,追击美七师也取得不错战果。

三个配属9兵团的师中,配属26军的88师表现不好,战后由于减员较大三个师撤编补入三个军,88师撤编无话可说,但对89师、94师是不公平的。

预备队26军入朝较晚,在美空军和重炮的拦截下,仓促攻击,伤亡惨重,而两条腿也没能追上逃跑的美军的汽车轮子,战后被宋司令批评,似也不公。

二次战役后,9兵团伤亡一万九千多人,另有高达数万的冻伤减员,被迫撤至中朝边境整补,因而缺席了第三次战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