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半月谈(2 / 2)
报纸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叫做“邸”,各郡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主官之间做联络工作。
他们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正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称之为邸报,一直延续到明朝。
到了清朝,邸报更名为京报。
吴争其实早就想将报纸推向大众,这是开启民智最快速的方法。
可一直以来,大将军府所辖之地,连年的战争,加上嘉兴以北各府一直被战才,文才也有分类,陈子龙的文才,更擅长的是诗词歌赋。
明朝的进士,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全能的。
科考考的不仅仅是文章,在明末时,同样增设了武科(不是武举),这也是史书上经常看到,明明是进士文人出身,同样在带兵打仗,而且还打得不错。
譬如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都是正经的进士、举人出身,可一样能带兵打仗。
陈子龙也一样是进士出身,但他的偏好,更适合谋划、编撰。
但吴争用他,也并非仅仅是陈子龙笔杆子过硬,而是陈子龙的性格,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五年时间,治下十一府中,旧势力、旧观念只是蛰伏,而非被清除。
既然时势不允许吴争用更为激烈的手段,那么,文攻不武斗,成了吴争眼下唯一的选择。
所以,吴争用陈子龙,以他犀利的性格,去抨击官场、商场、民间的弊端。
当然,吴争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陈子龙是把双刃剑,伤人也可能伤己,但吴争自问行端立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嘛。
报纸配合明社,及三大学院,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力,这涉及的人数,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以财政司资助,以成本价的五成,亏本向民间销售,并以里、村为单位,建立免费的报栏,供人阅读,以了解时势。
就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让民众真正参与进来的思想变革,正悄悄地在十一府土地上发生了。</tent>
汉明 </p>